龙泉岩位于沙子镇协中村委与平乐镇密山渡村委的黄家冲交界处,地势险要。沿茶江顺流下行,龙泉岩右踞悬崖,几座挺拔耸立的山崖,像巍峨的侍卫,护着茶江从上游蜿蜒行来,在此地缓缓侧身,伸了一下懒腰,又欢快的往西南奔流而去。
从临江村道走过,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抬头往上看,石灰岩形成的峭壁上,怪石嶙峋,从高高的石壁上垂吊下来,像一个个鬼脸怪头,又隐隐似牛头马面,张牙舞爪,凌空而降,给过往行人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无不让人感受到惊悚的心理压力。
山崖脚下,因石灰岩长期浸化形成的溶岩,往里凹进,像一个巨大的遮棚,高高地搭在沿江的边上,成为天然的避雨遮风的场所。聪明的村人顺势而为,把临江溶洞围成了关养山羊的栏舍。溶洞到底有多深多宽,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凭前面不远处电站大坝飞溅而下的浪花发出的巨大轰鸣在洞内石壁的回响,便知里面的空旷。也许,这便是龙泉岩的名称来由吧!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此地曾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沿着路边生满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上,在一个相对低矮的山坳,再顺羊肠小道紧扒着石壁攀爬,在一面屏风似的石壁上面,岩壁树叶遮挡处隐隐可见“龙泉要隘”四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那是古代人们特意刻上去的。
古朴苍劲的“龙泉要隘”大字,望去让人目眩腿颤,要隘关卡的险恶使人实地真切感受到了。
唐宋以来,这里是平乐北部商埠大镇沙子通往县城的咽喉所在。在以舟楫为运输便利的古代,从中原北方进入岭南地区,有两条通道。一是从兴安灵渠沟通湘、漓两江,顺桂江黄金水道直下桂东商埠梧州和岭南名都广州。
另一条是从湖南永州经龙虎关进入恭城,再顺茶江水道顺流而下到平乐县城汇入桂江黄金水道。而龙泉岩便是平乐北面水陆兼通的交通要道咽喉所在,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龙泉要隘”巨大的石壁下,攀悬崖,拔荆棘,在金黄色的山花丛中,我们寻觅着古老的历史蛛迹。悬崖下浊浪翻飞,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溶岩中振耳的轰鸣声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上世纪中这里一场惨烈的战事。
1950年初,刚刚建立了人民政权的桂北各地,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个春天。在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发动下,各地群众欢天喜地,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征粮剿匪中。而反动旧势力不甘退出历史舞台,不断纠集残余力量,对人民政权造成威胁。
当年元月底,原国民党旧军阀钟祖培在恭城组建了“广西民众反共救国军”,自任总指挥,在恭城发动反共武装暴动。暴动土匪包围了恭城县政府,杀害我解放军战士、工作队员和革命群众。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和新政权工作队员,利用地形掩护,与暴动匪军展开了守卫战。战事紧急。前方指挥部命令我县解放大队立即急行军,奔赴恭城增援。
我县人民解放大队日夜兼程,于元月27日到达沙子,与驻沙子解放军一个排的战士会合,赶赴恭城参加战斗。而在沙子开展征粮活动的工作队员和参战负伤的县大队伤病员30余人,为保存实力,撤出了战斗序列,作为非战斗人员撤回县城。这支非战斗小分队在解放军谭排长的护送下,从沙子沿茶江撤往县城,在龙泉岩弯道的山坳上,遭到了一百余匪军的伏击。
战斗打响,匪军居高临下,封锁了要隘,机关枪子弹雨点似的倾射而下,冲在前面的我方人员纷纷倒下。我军在解放军谭排长的指挥下,采取强攻,欲抢占制高点,强行突围。此时,隔河对岸的馒头塘,几十个纠集起来的匪徒也叫嚣着从沙洲扑来,叫喊着要活捉我工作队员,嗷嗷而至。
狭路相逢,不进则亡,我工作队员在解放军谭排长的指挥下,集中火力和手榴弹,勇敢地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从侧翼强行突破,很快攻上了坳子,打散了匪徒,居高而下,向敌人射出了愤怒的子弹。在几倍于我的强敌跟前,我工作队员不怕牺牲,抱着必死的念头,硬是将敌人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
在从恭城和平乐县城赶来支援的同志增援下,土匪终于被击溃。这一役,我工作队付出了8位同志的宝贵生命。茶水呜咽,龙泉溅红,龙泉要隘自开通栈道以来,从未遇过如此惨烈的战斗!
强敌面前不畏艰险,在解放初期确保人民政权稳定的特殊年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志士,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是理想和信念支撑着他们的壮举。而这次惨烈战斗的参战者,在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当年的视死如归视若平常,从不居功自傲,有的还遭受过不公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