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民国初期的共和与民主之争背后的深层含义,是私心还是救国之路?

日期:2023-04-08 20:23:10

袁世凯肖像 dfic

1、民国时期的共和与帝制之争

民国初期的共和政治,表面上实行了民主共和,但处处还是散发出专制管理的思想。袁世凯身在政治顶峰,比我们这些后人看到的这些问题要多得多,体会也更加深刻。对于中国从帝制过渡到共和,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巨型群雕展现首义之城

帝制与共和,相对于专制与民主。这两者都是所有世界政治体制的核心,理论上都存在着自身的优劣,无实质性的优劣之分。选取政体,应该是按照当国国情,从专制与民主当中找个平衡点。诸种政体制度,譬如帝制,譬如共和,本身并无天然的、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各国各族对制度的认同,是否适用才是正道。

民国时期,美国历史学家古德诺根据在北京一年半的经验得出结论:“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出对于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于社会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对于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古德诺的观点,实际上与梁启超提出、孙中山奉行的“开明专制”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需要一个训政时期来建立一种公民意识、一种公共的责任心。

孙中山宋庆龄蜡像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实行着帝制专制,也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直到了鸦片战争,帝制的中国才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共和制度。而辛亥革命,就是废除帝制,实现共和。那么,在民国初期,民主政治的实行是像章太炎所说的一蟹不如一蟹,民主的政体是明文规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作为全国的宪法。但是,袁世凯选举大总统的一幕,却表现出另外一回事。

1912年10月6日,宣武门大选会场被三四千“公民团”团团包围,另有正式军队荷枪实弹,往来梭巡。在众议院会场,国民党、进步党及各小党派议员共到759人,需投票3次,检点人数、发票、投票、唱票,每次约需4小时,至少要两三天才行。洪帮首领张尧卿率领的这支“公民团”,本色是流氓。他们代表“民意”警告每位议员:不选出袁大总统,不准出场。

袁氏旧居(又称袁世凯故居)

进步党议员籍忠寅、田应璜、张汉、廖宗北、彭邦栋等一干瘾君子烟瘾发作,涕泪满面,哈欠连天,然“公民”无情,决不通融。烟徒们抓耳挠腮,捶胸顿足,扯发撕衣,出足洋相。后来,他们在会场里乱窜,到处寻找国民党议员,又是拱手,又是敬礼,苦苦哀求,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意愿,赶快选出大总统,好早早散会。进步党本来送来两担面包点心,说是拥护袁总统的议员们用的,送进去了;国民党本部也送来食物,送不进去,“公民”们破口大骂“饿死活该”,国民党议员惨遭挨饿。

第3次计票时,天已经黑了,议员们不得不在袁世凯和黎元洪之间做出选择,袁终于得票过半。主席汤化龙大声宣告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掌声稀稀拉拉——国民党议员不鼓掌;进步党中老者、病者、饥饿者、发烟瘾者,疲极无力,也不愿意鼓掌。会场外,“公民团”听说选举完毕,领了报酬一哄而散。这样的还算选举吗?选举的精神一扫无疑了,选举本身那时就是过场,就是一个仪式,总统早就内定了。

袁世凯说过,民主就没主,共和就是不和。排除个人想登基做皇帝的欲望,多多少少也是描写了民国初期,民主共和政治实行的真实情况。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费正清看来,“基本上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延续了268年的清王朝、绵延了2132年的帝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是灭亡了,但问题是:怎样埋葬它,用什么代替它?即谁和什么东西将取代天子和全国政府?袁世凯得到了大总统后,废除约法,得到总统无限连任,修改大总统终身制,权利可谓是达到了顶峰,总统与皇帝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民国初期,就是一个假共和,真帝制的情况。

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而且民国分摊权利的机构太多,议会、参议院、众议院,且国民党占议员的多数,几乎任何一件法令都通不过;任何事情都反对,又说不清原因,永远在扯皮。这种花样翻新的选举和分散权力,对于习惯了独断专行的中国首脑来说,近乎谋害。而分散权力有什么好处,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看出来。

而且,袁世凯当时在民国建国后三年内,他把国会当成工具,把国会议员玩弄于股掌之上,先得到了临时大总统,得到了大总统,又得到了终身大总统。终身大总统还不足,宪法规定,他大总统辞位的时候,或者他大总统遇到不测的时候,他还可以遗嘱新的大总统继位人。他可以钦定张三,也可以钦定他的儿子。离当皇帝差不多远了。于是说,民国初期的民主共和根本就是一个外壳,里面还是专制的思想,专制来统治这个国家。在中国,专制实行了几千年,早已根深蒂固,要去改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民初那几年,中国真的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条件。真正制造舆论和接受舆论的人就那么一小层,老百姓不懂,他们也未必真懂,包括孙中山领导的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也不懂。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并不是用来实行共和、约束自己,而是用来约束袁世凯的,这一点他自己承认,今天的学界也没有异议。总之,就中国当时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想要实行共和是非常困难的。

2、谁在鼓动袁世凯复辟帝制

当时的交通系,依仗着津浦路局,不断培植势力,其弊病也日益显现。一些人便伺机罗列其罪状,制造了轰动一时的“五路大参案”。袁世凯迫于舆论压力,遂将津浦路局等几个要处的局长罢免,交通次长叶恭绰也暂停职,粤系实力一时遭受重创。一些心有不甘的粤系人士,此时把目光瞄向了帝制一事,欲迎合袁之意图,拥袁称帝以居功,借以恢复粤系势力。他们利用粤系曾遍布各处的势力,勾结当时鼓吹帝制最强烈的机关“筹安会”,开始为复辟帝制积极奔走。梁士诒利用其全国税务督办的身份,遍施手段,为帝制活动筹款。他们还用巨款收买各方,策动成立各种请愿团,为袁称帝制造“民意”。有了这些人的奔命,袁的复辟决心日坚,在帝制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洞察到袁世凯有称帝之心,处在袁身边的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各怀其不可告人之目的,积极鼓吹帝制,劝袁或助袁称帝。这其中,对帝制最为热衷的,当属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了。

袁克定身为长子,自小跟在袁世凯身边,对旧官场上的事耳濡目染,袁世凯也经常让他代表自己外出办事,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袁克定在政治上的野心。袁克定深知其父有称帝之心,如果父亲做了皇帝,那他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若干年后,他也许就可以嗣位君临天下了。于是,他早早地就私铸了颗“大皇子印”,对于善于拍马屁的人给他写信称其为“大皇子殿下”,他也居之不辞,其野心可见一斑。

他平时还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其父进言,劝其称帝。比如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在袁世凯耳边说“大丈夫做事要乾纲独断,不能仰人鼻息,任人掣肘”之类的话,其用心显而易见。更有甚者,为了制造出日本也支持帝制的假象,他竟然联合一些人,弄了个假版的《顺天时报》来蒙蔽袁世凯。袁世凯发现后,大骂其“欺父误国”。

袁世凯推行帝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袁世凯一向比较羡慕当时称霸全欧的德国,尤其倾心于德皇威廉二世的强权政策和俾斯麦的铁血主义,常说中国欲富强就要学习德国。而此时的德皇威廉二世为了争取袁政府倾向于同盟国集团,不仅多次表示支持帝制,而且还答应“财政器械给予大力援助”。在1913年袁克定坠马足伤赴德治疗期间,德皇威廉二世也曾与其密谈,“力陈中国非帝制不能图强”。袁世凯得此报告自然非常兴奋,遂认为称帝在国际上也有了政治靠山。

袁家诚(袁世凯孙,十子袁克坚之子)在与家人聚会时也问:“我就是想不通,他为什么一定要当皇帝呢?”

这里还要再次提一下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了。袁克定身残,但一直野心勃勃,在促其父称帝一事上也颇费心思。可能是遗传原因,袁家族上下几辈人都无人活过60岁,袁克定便针对此做起了文章,不断向袁世凯明言或暗示,说这一不祥的家庭命运,只有做了皇帝才能冲破。我们今天看来,这自然是迷信,但对当时的袁世凯来说,这却是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诫言”。

试想,谁不愿自己寿命能长一点,况且,条件还是做皇帝;做了皇帝,家族的这一衰运会扭转,自己又可享受天子的荣华富贵,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但皇帝不是谁都能做的,换做我们,只能是幻想罢了。可换做袁世凯就不一样了,他可是有这个条件的去争取称帝。

当时的北京城内,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后来袁的心腹冯国璋也向人讲过,说有一天袁世凯午睡方醒,家童照例去给总统献茶,但进门时却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躺在床上,惊吓中玉茶杯失手落地。袁见自己最心爱的玉杯摔碎了,顿时大怒。此时家童灵机一动,说他因为看到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而是一条五爪大金龙,这才惊吓失手的。袁顿时转怒为喜,还从抽屉里拿出一百元钞票赏给家童。这个故事听起来荒唐,但也不似完全瞎编。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些迷信鬼话之类的,在关键时刻,它们能击中人心中最弱之处,给人以能接受的莫大安慰。试想袁世凯在帝制受阻,举棋不定之时,也可能正是这样的迷信和说法使其在一念之间做出了决定的。当然,一个小小流传的故事不足以说明袁内心渴望称帝,但是一个故事能流传出去,除了有袁克定有意传播之外,还能说明当时中国国民都认为袁世凯有称帝的欲望,否则,事与愿违的话,这个故事就不会流传下去了。

章太炎、汪凤瀛都点明过袁世凯的私心所在:“元首不及世”,“特一继承问题而已”。说白了,就是想把王位稳稳地传给儿子。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披露了一次袁世凯和老友英国公使朱尔典的秘密谈话,呈现出袁的另一种心态。当时至少有三个人在场:莫里循、蔡廷斡和梁士诒(字燕孙),里面摘取了些袁世凯当时谈话的内容:“近年来各省将军、巡按使,还有文武各官,都说不实行君主立宪不能巩固国基。到了今天,全国都赞成了,我只有顺从民意。我考虑帝制的事情,不过就在这几年,只是与我的子孙,甚有关系。中国历史,王子王孙,年深日久,到头来没有不弱之理,这也是可忧虑的。当初提出创立共和制的人,根本不知共和是什么东西;今天主张立宪君主,也不知立宪君主是什么东西。多数人民,脑海中存留的不过是汉、唐、明、清的专制君主。也许一百个人里有一个知道日本的君主制、美国的联邦制。至于我要实行的这个立宪君主制,他们恐怕做梦也猜不出是什么东西。”

杭州西湖南屏山北麓的“章太炎纪念馆”

阎锡山在回忆录里细致分析过当时鼓动袁世凯称帝的5种人:一是长子袁克定太想通过立太子而承大统;二是清廷的旧官僚,意在封公封候;三是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好复辟;四是副总统黎元洪的羽翼,意在陷袁于不义,使黎能够继任总统;五是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使之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

抗战70周年:走进建川博物馆珍贵文物

除了上述阎锡山所说的,根本原因在于扭曲共和政体,而恰恰这样的政体大大降低了中国近代化的效率与速度。中国国内政见不一,很难办到实事,而这时候与其权利分摊,还不如中央集权的帝制,假共和,还不如真帝制。袁世凯的称帝,本质上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尤其是军权。因为地方实力的壮大,会直接威胁中央的权力,在国内营造出一种表面统一内力汹涌分裂的气氛,南方的革命不断地爆发,怎么能让袁安心搞建设呢?

云南讲武堂中的护国运动风云

蔡锷手中的军队,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军备全是武装着德国最先进的武器,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手下早已羽翼渐丰,成为割据地方的势力。日本的君主立宪,社会各阶层各安本份,一起向近代化迈进,而其成功是世界触目的。而袁世凯称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消除国内势力,集中国力进行现代化。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就是地方和功臣的削权,从而达到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力。远在云南,近在北洋军阀,袁手下一大批军人执政,地方的财政,军权,行政权全部集中在军阀手中。这些军阀们都是袁的眼中钉,尤其是北洋军阀的段祺瑞,冯国璋,还有副总统黎元洪,都一直对总统位置俯视眈眈。袁世凯即使是终身大总统,执政的日子还是可以不远的。除了为了后代着想,帝制的确立,彻底杜绝了军阀的野心,杜绝了寡头政治继承问题所带来的混乱。

军阀想袁当皇帝,因为他们为了陷袁于不义。袁世凯称帝失败了,所以成了闹剧。如果袁世凯称帝成功,即使是权力集中,但是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也不会拖延甚至倒退。

有一个比喻,说日本人是花岗岩,十分团结,但是用炮弹就可以摧毁。中国人像一堆沙子,可以用炮弹不可以摧毁,因为炮弹过后,这堆沙子还是堆沙子。袁氏当国这段时期,中国也是沙子,但是起码有个袁世凯这个盘子装着。袁世凯一死,盘子没有了,中国也就真的成为了一堆沙。

学者桑兵在《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中指出:“如果不能了解同情于官僚政客之心,以是非为准绳而不以胜负为鹄的,很难把握此类人物言行的真实动机及目的,难免为其障眼法所蒙蔽。”

所以,袁世凯称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为了以后袁家子孙后代,这些都毫无争议。袁称帝为私欲不假, 但是他确实有实力去治理当时中国 ,中国在他的统治下至少不会乱成那样, 只是私心大于救国之心,是他把自己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