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牛排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日期:2025-07-11 11:19:00

  近年来,牛排赛道热点频出,牛排自助、地摊牛排等频频出圈,牛排赛道的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良好态势。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牛排品类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牛排品类如今已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各种新兴模式不断涌现,为整个赛道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

五大发展特征推动牛排赛道多元化发展

  牛排,又称牛扒,一般是以牛肉为主要原料,经过特定的切割、处理和烹饪方式制作而成的菜品。历经多年发展,牛排从一道普通菜品,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细分赛道,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牛排专门店。《报告》显示,2024年牛排市场规模达到359亿元,同比增长5.4%。随着赛道的持续拓展,预计2025年牛排赛道的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370亿元。

  在门店数量方面,截至2025年6月,全国牛排门店数量突破21000家,较2024年增长了2.5%。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牛排门店数量最多,占比达37.9%;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华中、西南地区,门店数占比均超过10%。从省级行政区维度分析,广东、浙江、福建的牛排门店数位列前三,占比分别为11.2%、8%、7.8%。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者接触西餐文化的时间相对较早,对牛排的接受程度更高。从线级城市来看,二线城市的牛排门店数量最多,占比达24.8%;三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次之,占比分别为22.7%和18.3%。具体到城市层面,上海、广州、深圳的牛排门店数量位居前三,门店数占比分别为2.7%、2.3%、2%。整体而言,牛排门店数位列前十的城市,门店数占比差距并不明显,分布较为均衡。

  从牛排品牌的规模化程度来看,拥有5家及以下门店数量的牛排品牌占比最高,达54.2%;门店数在6—10家以及11—50家的品牌数量也较多,占比分别为23.5%和20.6%;而门店数在100家以上的品牌则极为稀少,占比仅0.6%。这表明,大多数牛排品牌仍以小型连锁或单体店为主,牛排赛道的规模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意味着牛排市场存在广阔的整合潜力。

  牛排赛道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为契合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并顺应市场变化,各品牌在诸多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牛排赛道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行。

  整体而言,牛排赛道的发展呈现出五大显著发展特征。平价化,近年来,品牌通过在产品价格、服务、装修风格等方面作出大众化、亲民化的改造,打破传统西餐厅的高端印象,推动牛排从偶尔吃一次的“奢侈品”转变为平价的“大众消费品”。快餐化,随着消费者对快速便捷的餐饮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餐饮市场竞争加剧,不少牛排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开始探索“快餐化”,积极拓展外卖业务。融合化,牛排品牌通过“+中式菜品”、融合其他餐饮业态的方式丰富产品矩阵,拓宽经营边界,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在持续挖掘西式风味的同时,还通过运用中式调味料、中式食材,将中式风味与西式风味结合,实现牛排风味的本土化创新。区域化,由于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存在差异,牛排品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不同的地区,牛排的调味、烹饪方式等会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产业化,随着牛排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牛排产业发展日益完善,形成了“上游供应原材料—中游标准化加工—下游多场景触达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

四大痛点制约发展品牌同质化严重

  《报告》指出,尽管牛排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当前,牛排赛道主要存在四大痛点。

  原材料成本波动大。牛排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是影响行业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牛肉价格受市场供需、养殖成本等因素影响明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当市场上牛肉供应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反之,若供应过剩,价格虽可能下降,但也可能面临库存积压风险。

  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同质化严重。随着牛排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赛道,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品牌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牛排店的菜品类似,都是常见的菲力牛排、西冷牛排等,服务流程和营销手段也大同小异,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缺乏明确的区分度,品牌之间只能通过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消费者认知存在差异。部分消费者对牛排的品质、烹饪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消费体验。有些消费者可能不清楚不同部位牛排的特点,无法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在烹饪方面,也可能因掌握不好煎制时间和火候,导致牛排口感不佳。这些认知差异会让消费者对牛排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其再次消费的意愿,不利于牛排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在牛排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市场上的牛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比如,牛排的熟度判断没有统一规范,有的餐厅三分熟可能偏生,有的则可能偏熟;在质量检测上,不同商家的标准不同,难以保证消费者能买到品质稳定的牛排。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牛排行业的声誉和健康发展。

应对痛点需持续加强内外部建设

  《报告》分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牛排品牌需针对痛点,持续加强内外部建设。

  牛排品牌应积极与优质的牛肉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参与肉牛养殖环节等方式,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优化采购渠道,如与大型肉类供应商直接合作、参与集中采购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避免因库存积压或缺货带来的成本损失。

  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利用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消费习惯等。比如,针对健身人群开发低脂高蛋白的牛排产品,满足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根据儿童的口味特点,推出儿童专属牛排套餐。开发具有特色的牛排产品和服务,创新牛排的烹饪方式、调味方法,推出独特的牛排菜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定制牛排套餐、举办牛排烹饪体验活动等。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定位、品牌故事、品牌视觉设计等方面,展现品牌的独特魅力,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牛排的相关知识。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品牌官网等发布牛排的选购指南、烹饪技巧、营养知识等科普文章和视频;线下在门店内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牛排烹饪课程、品鉴活动等。提高消费者对牛排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让消费者了解不同部位牛排的特点,以及牛排的品质鉴别方法、正确的烹饪和食用方法等,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

  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牛排行业标准。成立行业协会或联盟,组织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牛排的制作工艺标准,包括牛排的切割规格、熟度判断标准、调味比例等;制定质量检测标准,明确牛排的品质等级划分、安全卫生指标等。提高行业整体的规范化水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保证牛排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提升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