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代君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简称“光博会”)上,往届以“院士”头衔亮相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两院院士”),均标注的是“教授”而非“院士”头衔。
这一变化源于相关规定。2023年9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2024年7月公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亦有同样的规定。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每个院士都在某个领域作出过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得到最高学术认可,理应受到人们高度肯定与尊敬。因此,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举办各类论坛、峰会、学术会议上,活跃着一些院士专家的身影,也是情理之中。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四处站台亮相,对科研风气和后辈产生了不良影响。
有的名家不分场合,不加甄别,频频受邀参加各类论坛会议,“不是开会就是在赶会”。有的名家只登台不致辞,打个卡露个脸就离场。有的对致辞、报告准备不足,对所讲内容不上心,应付了事,甚至“一个PPT走遍天下”,既没有前沿成果的展示,也没有最新学术思想的分享,“学术增量”乏善可陈。这些情况,应当警惕。
近年来,不仅院士出席活动不标注“院士”头衔,而且各种有名无实的院士工作站也相继撤销。种种现象表明,院士身份在回归本真。院士不是娱乐明星,院士头衔不是功劳簿,院士的工作活动都是围绕科研发展而展开的,而各种“走穴”“挂名”都是本末倒置,说得严重点,是在透支院士荣誉,矮化院士身份。
院士身份在回归本真,各种科研活动也应脱虚向实。一些打着院士旗号的活动,往往无关科研,而成为捞取资源的利益活动。一些挂着院士名号的工作站或者平台,往往是以院士身份背书,虚张声势,实际上毫无含金量。各种虚头巴脑的活动与平台,也让一些院士躺在功劳簿上,名利唾手可得,反而科研本身变得最不重要。
人最难克服的是虚荣。人一旦成名,各种五花八门的邀请就会蜂拥而至。但作为个体,要自重,成名之后更要“爱惜羽毛”。院士改称教授,要的不是名头而是智慧,光博会新气象值得称赞。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