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报记者 梁爽
“‘行业自治+法治保障’既降低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助力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为机动车交易纠纷化解起到积极作用。”4月23日,陕西省机动车鉴定评估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前不久,协会与西安仲裁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了“机动车交易纠纷调解工作站”,建立“行业调解+仲裁确认”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
这是陕西省机动车交易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迈入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也是西安仲裁委员会多元解纷的又一创新方式。
近年来,西安仲裁委员会围绕服务营商环境和提高仲裁公信力,构建高效、专业、国际化仲裁服务体系。2024年,共受理案件5480件,涉案标的额158.54亿元,同比增长51.95%,年结案率超90%,调解成功率60%,形成“高收案、快结案、优调解”良性机制。
专家仲裁员为企业“把脉问诊”
“多亏仲裁员的专业建议,不仅解决了合同争议,还维护了我们和合作方多年的交情。”西安某科技公司与供应商因产品质量纠纷向西安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员在受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对技术标准存在认知差异,随即启动“仲裁+调解”机制,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重新评估,最终促成和解。
专家仲裁员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成为西安仲裁委员会化解复杂纠纷的“定海神针”。
针对建设工程、知识产权、金融等专业领域纠纷,西安仲裁委员会建立了覆盖56个细分行业的“专家仲裁员库”,吸纳多位高校学者、行业领军人才、退休法官等专业人士。“专家既懂法律又精通行业规则,能精准找到争议焦点,提出双方信服的解决方案。”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安仲裁院院长徐文新介绍。
在某建材公司与陕西某建设公司超千万元混凝土货款纠纷中,西安仲裁委员会启动“线上+线下”调解模式,经十余次远程调解并实地核查材料明确欠款金额。
委员会组建由建筑专家、法学教授和资深仲裁员构成的仲裁庭。3位专家仲裁员开庭前深度“会诊”,凭借专业知识精准定位争议核心,无需繁琐鉴定,依据现有材料即合理确定300万元争议款项,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通过将行业专家深度嵌入仲裁流程,从立案调解到开庭研判,专家仲裁员用专业知识打破僵局,既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也让企业得以迅速将精力投入生产,实现“以最小代价化解矛盾,用专业智慧护航发展”。
为确保专家仲裁员持续发挥专业优势,西安仲裁委员会构建了全方位赋能体系。在全国仲裁机构内创设首个仲裁研究院,聘任423名研究员组成专业团队,覆盖20余个新兴领域,填补了国内仲裁机构在研究队伍建设上的空白。建立重大疑难案件咨询专家库,聘任108位专家为仲裁业务提供咨询支持,年均提供咨询意见100余条,对案件审理提供裁判指引,为每一起纠纷的公正高效解决筑牢专业根基。
定制仲裁为企业“量体裁衣”
“过去许多企业使用的合同模板中,仲裁条款表述模糊,甚至出现‘可仲裁可诉讼’的冲突条款,导致后续程序拖延。”西安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仲裁委员会推出“定制仲裁条款”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条款设计,涵盖管辖机构、适用规则、语言选择等十余项要素。
在纠纷化解流程上,西安仲裁委员会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前端提供仲裁咨询、合同范本库、争议条款审查及合同备案服务,助力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中端履约阶段,嵌入定制化仲裁协议并提供争议预警,强化风险管控;后端采用“调解优先、分类处置”机制,吸纳专家调解员,通过“诉裁对接”“调裁衔接”等模式,推动大量纠纷在仲裁程序外快速化解。
数据显示,西安仲裁委员会年均完善含定制仲裁条款合同约20万件,经定制转化的仲裁案件标的额约6亿元。
这一创新模式在一起9000万元借款纠纷中成效显著。
此前,被申请人多次向申请人借款,到期后未履行本息清偿义务,即便签订还款协议仍未履约。
纠纷产生后,西安仲裁委员会迅速介入,依托“定制仲裁+合同备案”服务,为双方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立案前,仲裁院组织调解,并根据双方提交材料,将争议管辖改约定为西安仲裁委员会,顺利导入仲裁程序,为后续高效处理奠定基础。立案后,西安仲裁委员会依据合同中约定的送达条款等“特别程序”,快速推进仲裁流程。鉴于案件涉及资金庞大,在双方同意下,选定专业鉴定机构对资金流向及利息进行专项审计鉴定。
最终,案件自立案至裁决仅用时4个月(含鉴定环节)。
“定制仲裁条款+合同备案”模式,既从源头规范合同争议解决条款,又通过备案动态监管预防风险,凭借定制化仲裁程序精准解纷,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创新举措。
对接国际规则助企业更好“出海”
虽然已时隔多年,但西安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一起涉外纠纷案件依然记忆犹新。
2010年,境外某公司与长沙某公司签订《设备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清淤船等设备用于境外工程,工程结束后由境外公司负责将设备调遣回中国并承担运费。2018年工程竣工,因船舶运输通关成本高,双方就调遣回国事宜产生争议。长沙公司依据合同向西安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对方履约并支付拖欠工程款。2024年5月,在西安仲裁委员会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
鉴于双方常驻地分处长沙和境外,西安仲裁委员会借助线上庭审系统多次组织视频沟通,紧扣争议焦点提出可行方案。和解协议签署后,仲裁员持续通过电话、网络督促义务履行,提升企业仲裁获得感。
这一案例是西安仲裁委员会发挥涉外仲裁院优势、优化营商环境、践行多元解纷机制的缩影。
近年来,西安仲裁委员会涉外仲裁案件受理量和标的额持续攀升,案件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国际商事仲裁对跨境市场主体的友好适配性。
西安仲裁委员会积极对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完成程序升级,引入22项国际通行制度,实现仲裁规则与170余个司法管辖区兼容。同时,西安仲裁委员会依托西北地缘优势,构建辐射中西亚的仲裁服务网络,在秦商总会设立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西联络处。自2023年获司法部支持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后,举办十余场国际仲裁活动,深度参与中国法务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建设,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国方案”走向海外。
来源:西部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