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私募基金市场迎来显著回暖,尤其是量化产品备受投资者追捧。多家知名量化机构的产品在渠道发行时,出现“秒光”现象,尤其是CTA策略(管理期货策略)和中性产品的额度供不应求。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量化策略的认可,也预示着量化私募行业正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
量化产品“秒光”现象再现
市场数据显示,近期多家量化私募的产品在渠道发行时,一开售便被抢购一空。例如,某知名量化私募的CTA策略产品在多个渠道开放额度后,开售不足1分钟便售罄。该产品已封盘多年,此次开放额度有限,但仍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同样,另一家业绩优异的量化私募的中性产品也在渠道发行时被积极认购,部分投资者甚至连续参与多家量化私募的产品发售,却未能成功抢购。这种“存款搬家”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市场对量化产品的青睐。
量化私募规模大幅跃升
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产品的背景下,多家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根据“量化投资与机器学习”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管理规模数据,九坤投资、衍复投资等头部机构一季度末的管理规模已跨入600亿-700亿元行列。此外,量派投资、茂源量化、正定私募等机构的管理规模也实现了跃升。量化私募的规模扩张,不仅得益于其优异的业绩表现,也反映了市场对其策略的信任。
量化策略优势凸显
量化私募的崛起,与其策略的稳健性和收益能力密不可分。今年以来,市场环境对量化策略较为友好,日均万亿成交量为策略运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量化产品凭借其分散投资、低波动性和高夏普比率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资金配置。尤其是在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量化策略的稳健性更受投资者青睐。此外,量化私募在产品创新方面也表现突出,例如中证A500指增产品和中证1000指增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满足了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主观私募“吸金”能力相对不足
尽管部分头部主观私募近期也募集到不少资金,但整体来看,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难以与量化私募匹敌。2021年主观私募动辄吸金“大几十亿甚至百亿元”的盛况已难再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量化策略的稳健性和收益能力更受投资者认可,而主观策略的波动性较大,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市场展望:量化私募或迎“大年”
展望未来,量化私募行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宏观环境暖风频吹,市场、成交量、舆论环境对量化私募都相对友好,量化产品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配置之一。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逐步消散,量化私募的策略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此外,量化私募在产品线布局、募资节奏把控等方面的精细化运营,也将为其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私募基金市场的回暖,尤其是量化产品的火爆,反映了市场对稳健收益策略的强烈需求。量化私募凭借其独特的策略优势和业绩表现,正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量化私募行业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