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记者:彭旖旎 史睿雯
沪宁合高铁安徽段施工现场。
从数据看活力: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挖掘机指数”作为新型经济监测指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工程机械作业数据,已成为衡量基建投资活跃度的“晴雨表”。
透过大数据分析,安徽基建活力跃然纸上:压路机工作量同比增幅869.23%,搅拌站工作量同比增幅458.25%,挖掘机工作量同比增幅358.74%,均位居同类设备全国第一。此外,吊装设备开工率达76.32%,远超全国均值。
这些数据表明,安徽基建项目已形成“全面开工、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吊装设备的高开工率,显示大量项目进入设备调试、主体结构封顶的收尾阶段,投资效益将加速显现。
在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现场,数十台机械协同作业。这条全长17.312公里的“合六经济走廊”主动脉,已进入通车前的冲刺阶段。
“G312合六路(肥西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是构筑合肥都市圈、发展合六经济走廊的战略性工程。”合肥交投合六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恒星介绍,项目建成对提升交通辐射能级、支撑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沿线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沪宁合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
由中铁一局承建的沪宁合高铁安徽段站前一标段自开工以来,项目部按照合同工期倒排计划,找出影响铺架及工期的难点重点,不断优化施工组织。
“我们推行‘清单制’和‘卡片制’,落实标准化和精细化,实施安全网格化和穿透式管理,实现施工生产高效有序推进。”中铁一局沪宁合高铁安徽段站前一标党工委书记牛红进说。
G312合六路、沪宁合高铁安徽段,正是安徽省基建投资火热场景的一个缩影。类似的重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快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沪宁合高铁安徽段滁州站效果图。
从机制看创新:有效投资精准发力
安徽的“第一”绝非偶然,基建投资的高效推进,得益于一套创新的项目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围绕11个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转化率。截至2月底,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率88.5%,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完成率70.7%,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进度居全国前列。
组成8个一线服务工作组对省重点项目开展全覆盖上门服务,积极协调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助力项目尽早开工。前2个月省重点项目开工224个,开工率42.9%、高于序时进度26.2个百分点。
“我们建立了项目全周期服务和要素保障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组建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安徽常态化开展“线下”集中会商,积极协调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线上”开通重点项目“问题建议直通车”,限期办理问题反映。今年以来,全省共协调推进问题事项250个。
作为沪宁合高铁重要节点的滁州站建设正全速推进。目前站房混凝土结构施工全面展开,现场400余名施工人员和2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日夜交替施工作业,确保2025年底完成全部混凝土结构工程目标。
“政府的高效协调为我们争取了宝贵时间。”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沪宁合高速铁路安徽段滁州站房项目副总工吴吉庭表示,沪宁合安徽段滁州站的建成将大大提升滁州的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滁州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属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合肥交投合六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恒星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征地拆迁难、电力迁改慢等困难,肥西县交通局及各镇党委统筹调度,通过跨部门协同城管、公安、交通联合行动组,逐个破解“钉子户”难题,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
同时,针对项目施工引发的噪音纠纷,官亭镇政府采取柔性治理策略,组织社区干部逐户开展法治宣传、协商疏导,平衡工程推进与居民诉求,以“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
合六经济走廊、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在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合肥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施工俯瞰图。
从布局看未来:基建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安徽基建投资的强劲表现,正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在合肥长丰,总投资15.8亿元的合肥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将重点培育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
传统基建拉动的是钢筋水泥,新基建培育的是创新生态。“我们将打造以研发为主,生产并行的产业社区,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智慧厂区,以绿色环保和宜居为核心的生活区。”合肥北城科创集团副总经理李仁四表示,合肥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等重点项目,将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
安徽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跨区域合作,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政策赋能、产业链协同、基建拉动、创新生态四大维度,形成“物流+制造+内需”的复合增长模式,在区域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活力。
安徽的创新实践正在形成“乘数效应”:一方面通过基建投资夯实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内生动力。
安徽的实践表明,有效的基建投资不仅能拉动当期经济增长,更能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短期稳增长、中长期育动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可以相互促进。随着新开工项目陆续释放效能,安徽有望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实现新的跃升。
“挖掘机指数”的背后,是安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维。从传统基建到新兴产业,从要素保障到创新生态,安徽正在书写有效投资的新篇章。这份成绩单,既展现了当下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更孕育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4月11日)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