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风来满眼春,又是毛尖飘香时。伴随着倒数声响起,数十位制茶大师端起浉河水,缓缓倒入面前的容器中,翠绿的茶叶破水而出,这一幕象征着信阳茶蓬勃向上的力量,也寓意着信阳茶文化如同浉河之水,源源不断、润泽心田。这是日前于河南省信阳市举办的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上展现的一幕。近年来,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市茶区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成为信阳市乡村振兴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毛尖集市,茶啤酒、茶面膜、茶味奶茶等新型茶产品琳琅满目。“茶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正在通过不断创新信阳毛尖茶的衍生产品,把茶和更多年轻人联系在一起,让‘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信阳市一家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华瑞高表示。
“在展会上,不仅能喝到清香毛尖,还能尝到美味的信阳农特产品,感受到了信阳美食的魅力。”同期举办的2025“中国·信阳”茶业博览会暨茶叶品牌展销会上,不少游客驻足在“信阳十宝”展位前,对毛尖茶啤等产品赞不绝口。
此次展销会上,除了丰富的茶叶展示,还有特色农产品展、茶相关科技展、茶包装及文创展等。“在河南省信阳市工商联的指导下,企业积极推介信阳土特产,何家冲山茶油、信茶春茶叶、古茶沟山泉水等‘信阳十宝’品牌产品争相亮相。”“信阳十宝”品牌负责人肖英向记者表示,展销会不仅是一场茶产业的盛会,更是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交流对接的难得契机。
信阳茶始于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如今,一片小小叶子,已成为信阳的金色名片。据了解,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众多国外茶客和豫籍游子心中不可替代的春之馈赠。今年一季度,信阳海关共监管出口茶叶及茶制品3168.2万元,其中3月单月出口货值创新高,达1815.5万元;出口品类也从传统散装茶扩展至小包装、袋泡茶、液态茶等10余种茶叶新品。
“信阳地处北纬32度,被誉为‘北国的江南,江南的北国’。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适宜茶树生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新认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信阳毛尖独特的品质,是信阳毛尖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信阳毛尖富含维生素、茶氨酸等营养成分,口齿留香、回味甘甜。我国消费者之所以钟爱饮茶,不仅因为茶本身的口感与养生价值,更因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茶能清心养性,也承载着待人接物的礼仪,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刘文新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表示,近年来,信阳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茶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茶科技的支撑力,有力推动了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继续依托全国性的各类茶事活动,为信阳茶产业提供展示平台,对接优质资源,拓宽销售市场,深化品牌赋能,提升国际影响力,全力助推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底,信阳市茶园总面积216万亩,干茶总产量约9.5万吨,茶业总产值170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80.3亿元,连续15年稳居全国前3位。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
“我一辈子都在和信阳毛尖打交道。一片叶子,能香遍一个春天,能富一方百姓。”信阳市光山县南向店乡五岳湖农林合作社千亩黄金茶基地负责人周德全表示“:未来,我们将聚焦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持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目前已建设了文化长廊、登山步道、特色茶室等多元空间,还计划打造研学游基地、民宿酒店,进一步丰富业态内容,让更多游客走进信阳、亲近茶园、感受茶文化魅力。”
据介绍,多年来,信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茶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市现已建成8条茶旅精品线路体系,其中浉河区创新打造“大别一号旅游公路”示范工程,通过串联万亩茶园、星空露营基地、现代茶庄园等特色景点,构建起覆盖30万人口的半小时茶旅生活圈,2024年实现游客接待量163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9亿元,带动沿线70%群众实现增收。
“面向未来,信阳将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深化茶文化与生态康养、现代科技、文旅经济的融合创新,打造从茶园到茶饮、从茶艺到茶旅、从茶研学到茶文创的全产业链,让茶叶铺就幸福生活,让茶都绽放时代芳华。”信阳市市长陈志伟如此表示。
(付宜成 吴迪 曹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