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易方达,万亿资管巨舰“迷航”

日期:2025-04-15 12:51:00

来源:拾盐士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洗牌的2025年,“公募一哥”易方达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管理层与核心投研团队密集震荡,犹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层层波澜。

4月12日晚间,易方达公告宣布冯波、杨宗昌、王元春三位基金经理,在同日内卸任六只核心产品管理权,涉及总规模达308.5亿元。这场被业内视为“后千亿时代”的投研体系重构,距离易方达3月21日管理层巨震仅隔22天——“铁娘子”刘晓艳升任董事长,吴欣荣接棒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陈皓、萧楠卸任高管专注投研。

双重调整的叠加,折射出这家公募龙头在规模神话、业绩压力与合规挑战之间的艰难平衡。数据显示,易方达旗下超过45%的股票型基金出现亏损,部分ETF亏损幅度甚至超过60%。同时,明星基金经理陈皓、萧楠的业绩下滑,暴露了传统投资策略在市场变化中的局限性。此外,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推进,也对公司的管理费收入造成直接冲击。

在合规方面,易方达因重仓违规股票方盛制药而被监管机构警示,其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备受质疑。与此同时,此前匿名举报信对香港子公司的指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合规体系的担忧。

在行业竞争加剧、市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易方达能否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走出经营下行的阴霾,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仍需时间检验。

易方达“变局”背后:

基金产品亏幅惊人,明星经理集体失速

4月12日凌晨,易方达官网公告七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基金经理冯波、杨宗昌、王元春分别卸任其中两只。上述三人曾是易方达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庞大,业绩表现一度备受市场认可。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冯波,他曾与张坤、萧楠、陈皓共同被誉为“易方达四天王”。

从以往业绩来看,这三位基金经理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但近一年多以来,他们操盘的基金业绩表现却不太理想。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1日,冯波、杨宗昌、王元春管理的六只产品年内收益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产品甚至位列同类产品后10%。此次卸任的六只产品总规模高达308.5亿元,涉及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也大幅缩水,冯波的管理规模降至百亿出头,而杨宗昌和王元春的管理规模均降至50亿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冯波管理的“易方达行业领先混合”是其管理时间最长的产品之一,任职长达15年,年化收益为6.24%,表现尚可。而杨宗昌卸任的易方达新丝路混合曾接棒张坤管理,但任职期内亏损17%,未能延续此前的辉煌。

而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易方达高管团队也刚刚经历“洗牌”。其中,明星基金经理陈皓、萧楠在同天卸任副总经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自此,业界享有盛誉的易方达“三剑客”仅剩张坤一人。

这也折射出,在业绩与产品收益率双重压力之下,这家万亿基金巨头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大变局”。

截至2024年底,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20536.08亿元,实现净利3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1.09亿元,营收与净利润依然位居行业首位。但易方达基金近年来营收净利润增长均不理想,其中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下滑,由2021年的145.57亿元2024年的121亿元;净利润增速也一直为负数,直到24年才再次回正。

虽然易方达在规模、利润和管理费等方面一直处于行业前列,但近年来的业绩水平和产品收益率却备受投资者质疑,基金管理团队“高薪低业绩”的现象,也引发诸多争议。

据理财周刊统计数据,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20日,易方达基金的旗下95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负。拉长时间线来看,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三年内,共有210只易方达基金出现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负。这也反映出易方达基金亏损的“惨状”。

其中,易方达中证医疗ETF亏损超60%;易方达中证生物科技主题ETF和易方达中证万得并购重组亏损超50%;易方达中证创新药产业ETF、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50ETF、易方达中证光伏产业联接A及易方达医药生物A亏损超40%,在同类中均排名倒数。

“投而优则仕”是近年来基金行业留住人才普遍采取的做法,易方达以张坤为首的明星经理团队曾经一度风光无限。但近两年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频频失利,难以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曾经备受基民推崇的易方达“三剑客”张坤、萧楠、陈皓也早已跌落神坛。

例如,张坤在管规模最大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近两年、近三年收益率分别为-28.62%和-32.02%;陈皓管理的十只基金有七只任职回报率为负,年化收益率同样大部分为负数,有些甚至还出现了本金的亏损,投资策略备受投资者质疑。

2022年至2024年,陈皓操盘的偏股基金收益率分别为-15.24%、-15.04%、-3.06%,连年告负;在管产品规模压在不断压缩,从2022年的463.52亿元规模到如今几乎“腰斩”。这也侧面体现了投资者对其管理的基金产品的信心大大减损。萧楠和张坤同样面临着任职回报率和年化收益率为负、偏股收益率不理想、管理规模压缩等问题。

图源:HOWbuy基金网

如今,接二连三的亏损使得投资者们不再把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奉为金科玉律,对待基金投资的态度也更加谨慎。

信任危机之下

易方达管理模式弊端凸显

业绩不佳的背后往往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模式出现问题。近几年,易方达基金逐渐暴露基金经理依赖个人判断缺乏团队协作、销售渠道过度依赖银行代销等问题。

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明确表示要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图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投资者的态度和官方机构的意见无不在传递出一个信号——基金经理去明星化进程不断加深,团队协作即将取代基金经理单兵作战的模式。而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单兵作战的模式在近几年疲态尽显,差强人意的业绩表现引发了投资者的信任危机。明星基金经理如此,普通的基金经理表现不佳也就更不意外了。

天天基金网数据披露,易方达基金多只股票型基金产品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其中最惹眼的当属张湛管理的易方达中证医疗ETF。截至2025年4月11日,易方达中证医疗ETF的单位净值为0.3661,沦为罕见的“三毛基”,近一个月基本在0.4以下波动,自成立以来至今的收益率为-63.39%,足以得见亏损之大。

图源:天天基金网

为了响应政策,易方达推出的投资赋能计划和基金经理合伙人制度,以及今年3月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工作调整或许正是推动改革以期破局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来看,银行代销作为易方达基金销售的主力,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易方达基金与多家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了代销协议。这有助于易方达基金扩大销售范围,还能借助银行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尽管银行代销展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傍人篱壁也会伴随公司抗风险能力下降等问题。

银行代销业务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以招商银行为例,2022年其代理基金收入为65.99亿元,同比下降46.41%;2023年代理基金收入51.79亿元,同比下降21.52%;2024年代理基金收入41.65亿元,同比下降19.58%。给出的理由基本围绕资本市场震荡下行,权益类基金保有及销售规模同比下降等展开。

不单只是招商银行,其他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普遍收缩。且随着基金代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保证自身的营收利润,银行可能会要求更高的代销费用或更优惠的合作条件。这极有可能会增加易方达基金的销售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力。

图源:招商银行年报

除此之外,银行在代销基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规违法行为,招致监管处罚,加剧易方达基金的法律风险。2024年9月,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三家银行的重庆分行因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从事基金销售管理工作、未向投资者警示可能承担的投资风险等违规操作被重庆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等措施。

而这三家银行均是与易方达基金合作十分密切银行。处罚行为不仅带来银行自身的损失,甚至可能会波及投资者对易方达基金的市场信心。

图源:重庆证监局

近几年,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不少银行面临业绩与合规的双重难题,即使是头部银行也未能突破经营不景气的藩篱。面对银行代销的各种难题,易方达基金正在尝试拓展线上渠道、推出投顾业务,加强与券商的合作等,打造多元化销售渠道,减少对银行的依赖。

监管利剑下合规风波不断

三年收五张罚单,香港子公司遭“五宗罪”指控

旧模式亟待变革的同时,易方达基金的合规问题也是阻碍其发展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当广东证监局2024年下半年的警示函于近日被曝光,易方达基金再次因“制度机制不完善、规定执行不严格”被暂停ETF注册三个月。这已是其连续三年收到监管罚单——2023年3月因制度执行问题遭警示,2024年再因同类问题触发业务限制,暴露出整改措施的治标困局。

更剧烈的震荡来自2024年9月那封《是谁把易方达香港带入火坑》的匿名举报信,指控内容令人触目惊心:香港子公司涉嫌协助隐瞒境外重大亏损、违规修改基金估值、向客户输送奢华礼品、非法卖空港股以及利益输送。

尽管易方达香港火速聘请律所启动独立调查,并声明指控系“不实及恶意”,但资本市场的信任裂缝已然形成。数据显示,举报事件后易方达QDII基金规模环比下降7.3%,港股通产品遭遇连续11周净赎回。

不过,这次风暴不过是易方达合规问题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回溯至2022年8月,基金经理韩阅川在“场外期权被查”的传闻中仓促卸任24只基金产品,其管理的456亿资产由杨康一人接管,异常的人事变动引发内控机制失效的质疑。而更早的“老鼠仓”阴影也始终萦绕,2019-2023年间,易方达共发生3起员工违规交易案件,涉及金额超2.3亿元。

可以看到,合规失守正在侵蚀易方达的经营根基。2024年,公司管理费收入占比降至58.3%,较三年前缩水11.5个百分点。监管处罚的连锁效应更直接打击核心业务,被暂停ETF注册期间,竞争对手华夏、南方基金纷纷抢占其被动投资市场份额。雪上加霜的是,重仓股方盛制药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导致相关主题基金单日净值暴跌4.7%。

面对内忧外患,新任管理层也将提升合规管理与风控水平上升到重要层次,如何在金融科技崛起的当下抓住转型机遇、重塑投资者信任,成为新管理层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易方达推出投资赋能计划和基金经理合伙人制度,试图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团队活力。但信任重建却并非易事。毕竟,当旗下45.5%的股票型基金沉溺亏损泥潭,合规救赎只是重回竞技场的最低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