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大家都希望遇到博学风趣、声音悦耳的讲解员。然而,伴随着“文博热”的升温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线上线下也出现了一些信口开河、缺乏资质的“野讲解”。(据《南方日报》4月19日报道)
文物无言,讲解员便是它们的“代言人”。好的讲解,既能有效传播知识,又能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文博讲解乱象主要体现在内容荒诞不经,一些毫无历史依据的说法大行其道,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传播态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内容往往被包装成“鲜为人知的秘闻”“专家不敢说的真相”,利用公众的好奇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行病毒式传播。
“假俗乱”讲解盛行的背后,是多重利益的驱动。流量经济刺激下,一些自媒体和导游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收益,不惜编造耸人听闻的内容。线上曾有“野讲解”传授所谓“经验”:“讲正统历史没人听,加点鬼神故事,关注度就上去了。”一些景区在运营上更关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对其文化、审美和时代价值不够重视。这种功利化倾向,既削弱了文博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阻碍了公众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理解和探寻。
此外,专业讲解存在供给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公众多元需求,让劣质内容有了可乘之机。统计显示,全国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业讲解人员存在较大缺口。在客流量激增的旅游高峰期,一些景区不得不依赖未经严格培训的临时讲解员。值得注意的是,文博讲解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肃认真的解说因“不够有趣”而逐渐被边缘化。其中的深层原因,实则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偏差,将文博场所简单等同于旅游打卡地,忽视了其教育传承功能。
这种变了味儿的“戏说”式讲解,无疑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认知造成严重伤害。对游客而言,这些讲解看似“接地气”,实则混淆了历史与虚构的边界,使严肃的历史空间沦为猎奇剧场;对青少年来说,一些刻意渲染、牵强附会的离奇解说,不仅消解了历史的真相,还可能造成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对社会文化生态而言,这种现象助长了浮躁、功利之风,使文博知识被异化为娱乐消遣的对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整治乱象,应从文化传播的源头入手,提高文博讲解准入门槛,建立评价机制,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确保历史阐释的严谨性。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讲解员上岗之前要经过培训考核,讲解熟练、准确无误是基本要求,专业知识培训则由博物馆邀请高校、文博系统专家开展。规范文博讲解还应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着眼于满足观众多样化、精细化需求,努力提升服务品质。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分众化、特色化讲解服务,邀请策展人等专家学者进行兼具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专场讲解,赢得广大文博爱好者的欢迎。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专业的文博讲解,应当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光影;应当如一座桥梁,连通古今中外的灿烂文明。整治文博讲解乱象,不仅是为了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更是为了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之心对待历史,“文博热”才能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中华文明的传承才真正拥有了坚实的根基。(张晓华)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