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山东菏泽的万亩牡丹竞相绽放,不仅绘就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更演绎着一场生动实践的经济大戏。曾经作为富贵象征的牡丹,如今在菏泽大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从王侯厅堂的装饰品,变为惠及民生的"富民花",从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转型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4月8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在此拉开了牡丹节的帷幕, 菏泽牡丹节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恰是一部以花为媒、富农兴村的生动教材,揭示了特色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深刻联系。
从"富贵花"到"富民花":牡丹产业的平民化转型
菏泽牡丹的"去贵族化"历程颇具启示意义。历史上,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道出了其高贵地位;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更系统记录了牡丹作为奢侈品的消费文化。这种"贵族光环"长期将牡丹禁锢在狭小的审美范畴内,与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相去甚远。而菏泽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多元开发,成功打破了这一定位。当地老百姓的话朴实却有力:"以前觉得牡丹是城里人欣赏的,现在知道它能当饭吃。"
据统计,目前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已达48.6万亩,占全国一半以上,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的牡丹在这里被培育、加工、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方面,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11大类260余种深加工产品,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人民币,牡丹产业已带动就业50万人。由此,牡丹完成了从"观赏品"到"消费品"再到"生产要素"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一种平民化转型。
一朵花的"裂变效应":牡丹经济的全产业链探索
“文化牡丹在洛阳,产业牡丹看菏泽。”菏泽被称为中国牡丹之都,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牡丹种苗供应量占全国85%以上。深入分析菏泽牡丹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其已经形成了"一花多产"的融合发展格局。在传统种植业方面,菏泽年产牡丹籽2.5万吨,占全国80%;培育苗木2亿株,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牡丹籽油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每公斤售价高达600-2000元,被誉为"植物油皇后";牡丹花蕊茶、牡丹精油、牡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层出不穷。
横向来看,牡丹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尤为亮眼。近年来,随着文旅行业的发展,菏泽市逐步构建起从牡丹种植加工到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条。去年牡丹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全面繁荣。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有所突破。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模式,使牡丹经济突破了农业的单一属性,形成了立体化的价值创造网络,为当地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颜值变产值”,菏泽还发起“牡丹出海”计划,让牡丹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美丽特使,也成为菏泽落实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菏泽正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联动和故事重构,实现了城市国际传播的突破,从而进一步构建起“城市文化IP生态圈”。
花开万家富:牡丹经济如何惠及民生
牡丹经济的普惠性体现在其对民生改善的多维贡献,直接受益最明显的是花农群体。据统计,菏泽从事牡丹种植、加工的农民超过10万人,核心产区农民年收入的35%以上来自牡丹产业。有花农算过一笔账:"一亩地种粮食年收入不过千元,改种牡丹后,卖鲜花、卖种苗加上深加工分红,收入能翻好几番。"牡丹节期间临时就业机会激增,花艺布置、导游服务、特产销售等岗位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增收渠道。
富贵花开处,应是百姓笑颜时。一年一度的菏泽牡丹节,奏响了一曲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乐章,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鲜活的"牡丹样本"。其带来的启示已超越节庆经济本身,它充分证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具体产业实践落地生根;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输血",更要培育"造血"功能。当牡丹从富贵象征变为百姓日常,当"富贵花"转化为"富民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方产业的繁荣,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始终是人的福祉。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牡丹产业提升了菏泽的城市知名度与软实力,为吸引外资、促进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朵花带动一座城的案例,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花相”芍药将接棒“花王”牡丹登场迎宾,“富民花”又将在这片热土上谱写新的篇章。(文/刘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