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史上第三次同日宣布“双降”意味着什么?

日期:2025-05-08 21:00:00

2025年5月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首度下调政策利率。

此前一天,2025年5月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一把手”就“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介绍有关情况。其中,央行宣布推出三类10项货币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宣布近期将推出8项增量政策。尤为令市场关注的是,央行当天同时宣布降低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证发现,这是央行继2008年12月22日和2015年8月25日之后第三次同日宣布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近10年来首次同日宣布“双降”。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科技板”、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和科技保险共保体等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在此次发布会上集中披露,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金融机构资深从业人员和知名高校金融学者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表示,较之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推出的一揽子政策,此次新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是贯彻落实既定部署和政策尤其是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也是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形势需要。

十年来首次同日官宣“双降”

此次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首先发布了央行新推出的三类共10项货币政策,被市场称为“十箭齐发”。其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最受关注。央行官网随后发布的公告显示,5月8日起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5月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潘功胜表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随之下行0.1个百分点。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统计研究发现,同一天宣布降准降息在历史上仅有两次,分别是2008年12月22日和2015年8月25日。其中,第一次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通过降准降息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第二次则是经济结构转型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采取的重要货币政策举措。

“双降”作为货币政策宽松的典型举措,其直接释放大量流动性对资本市场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历史上两次“双降”一般会选择在资本市场非交易时段发布。但此次发布会选择沪深股市开盘交易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中午11点结束,亦属罕见。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利率调降之后,市场预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将按惯例于20日起随之调降。调整后新的贷款利率只针对新发放贷款,而存量贷款的重定价通常要迟至2025年1月份。降息也将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营收和利润等构成新的挑战,对此潘功胜在发布会上也透露,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存款利率。

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施精准定价、如何维持适当的盈利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亦是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调研时发现的商业银行自身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民币走强提供“双降”契机

同日宣布“双降”同时,央行还阶段性把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降至0,并降低所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和结构型政策齐发,规模和力度均为2024年9月份以来最强。

央行为何选择此时出手?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此时宣布“双降”政策,是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综合考虑。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和消费不振的压力;从金融市场角度看,可以提供充裕的流动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稳定市场预期,推动金融资源更高效配置,助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

“‘双降’并不意外。实际上,央行给出适时降准降息的前瞻性指引的时间已经不短,5月份降准、二季度降息均在预期之内。”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分析称,“‘双降’的经济逻辑在于逆周期政策在面临外部冲击时需要进一步加码以提振内需,而低通胀环境也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他认为,“央行之所以觉得现在是合适的时机,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稳增长政策进行了部署,需要及时落地,这也是提振市场预期的需要;其二,近期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市场处于流入状态,这为进一步货币宽松提供了契机。”

“存准”是否见底?

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多大调降空间?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84年,并自1985年首次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迄今恰满40年。此次是央行第6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是第32次下调该项货币政策工具。此次调整后,大型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9%和6%,整体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将从6.6%降至6.2%。与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相比,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较历史高位降低近60%,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逼近历史低位的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是否还有调降空间?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中国整体存款准备金率距离6.0%的历史低位尚有空间,且与主要经济体仍存在明显差距,未来或可进一步下调1-2个百分点。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证,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并非中国独有,也并非所有国家都施行。在施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和欧盟分别为0和1%,主要新兴经济体约5%,而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甚至没有相关制度安排。

“美国的0和欧盟的1%也表明,较低的准备金率并不会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田轩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中国和欧美在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在货币政策工具上也有所不同。中国需综合考虑金融稳定、通胀控制等多重因素,进行审慎决策。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确实能够释放更多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限制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能力,增加流动性风险。”

“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仍有空间,但空间在减少。”余向荣也认为,中国不会施行美国的零准备金制度,较为合意的准备金率下限可能在5%左右。“预计今年准备金还会再降50个基点,但往后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太大。”他同时强调,“降准空间收窄并不意味着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空间受限。央行2024年推出了买断式逆回购,重启了国债买卖,2025年3月份改革了MLF利率招标方式。这些都是有力的流动性投放工具,操作空间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流动供给主要还是平衡增长、通胀以及宏观审慎的需要,倒不在于工具的限制。”

科技金融多箭齐发

科技兴国已是国策,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

在此次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的“一把手”均披露了有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多条最新政策举措,鼓励提升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其中,央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股权投资机构未来在债券市场“科技板”发行长期限的债券融资;中国证监会则会优化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注册流程,完善增信支持,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接力式”的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总局则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简称“AIC”。相关报道详见《银行系股权投资扩围提速,容错机制如何置换信贷文化?》)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其中首张扩围“门票”已于当天下午花落兴业银行。

其中,债券市场“科技板”、科技创新债券及其风险分担工具是“一行一局一会”与科技部等部门携手打造的最具“含金量”的系列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潘功胜在发布会上透露,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未来将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这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从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意愿的情况看,市场各方响应非常积极,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机构参与。

与此前相比,此次发布会在该项创新政策上有哪些新突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分析称,5月7日央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从产品体系、配套机制和风险分担等维度全面升级科技创新债券市场。首先,拓宽发行主体至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允许募集资金用于贷款、股权投资和并购等多元化场景;其次,优化发行流程,鼓励灵活设置长期限债券条款,简化信息披露并创新信用评级体系;再次,完善风险分担工具,鼓励地方提供增信支持。明明还认为,针对科创债的系列政策组合拳“有助于精准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痛点”,一方面,通过增信机制降低中小科技企业发债门槛,以长期限债券匹配研发周期,流动性支持措施(如纳入基准做市品种)增强二级市场吸引力;另一方面,科创债有望成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枢纽。

田轩则称,与其他国家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债券政策相比,在政策力度上,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专门用于购买科技创新债券,更加直接有力;且央行通过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形成多层级风险分担机制,具有更强的带动作用;在覆盖范围上,不仅覆盖了科技创新企业,还涵盖了股权投资机构,帮助其拓宽了融资渠道,并促进股权融资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良性互动;在针对性上,政策创新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覆盖更多初创及成长期科技企业,精准解决融资难题。

田轩认为,系列政策预计会对科技企业融资环境带来实质性改善,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提升科技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和成本优势,提高其融资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8年首家AIC牌照落地

对于此次新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有何反应?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近日即将陆续批复。“今天我们就会批复一家,推动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当天下午,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信息显示,批复同意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核发现,这是自2017年以来获批筹建的首家银行系AIC,亦是首个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AIC公司。此前,首批5家 AIC分别由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全资于2017年获批成立。

AIC公司作为“耐心资本”的代表,是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支持力度的重要渠道,也是2024年9月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AIC公司,大型银行得以构建“债权 + 股权”的联动服务机制,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对前一阶段AIC扩大试点的成效,李云泽表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签约意向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有序开展,18个城市试点银行“首单”业务都已经落地。

5月7日晚间,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已收到批复并将根据批复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是该行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正式开业后,将有利于该行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对债转股业务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大对科创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该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信银行投资银行部(科技金融中心)有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该行依托中信集团金控全牌照优势,通过投贷联动、并购融资等创新模式,联手头部创投机构培育耐心资本,为科技企业提供“股-债-贷-保”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进一步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该行近期正式推出“启航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科技前沿领域,通过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培育和支持1万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接受调研的专家、学者和业内资深人士对于多箭齐发的科技金融新政策落地效果满怀期待。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鹤鸣 廖浩伦

责编 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