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与产业双向互动新生态

日期:2025-07-09 22:05:00

近日,在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上,一架四旋翼全倾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缩比机引得观众驻足。富林岚科技创始人李军宣布:“首轮亿元级融资到位,将填补国内大载重eVTOL空白!” 与此同时,30公里外的BioBAY实验室里,南京医科大学一项脑卒中修复药物专利正以“5000万元转让+全链条加速”模式冲向产业化。 这些里程碑的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以科创生态“破圈”推动科技“攻尖”、产业“攀新”的战略实践。作为中新两国合作的“试验田”,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此深度交融,一条“实验室→市场→集群”的高速路已然贯通。苏州工业园区正以“高能级平台、全链条服务、多要素协同”的融合创新模式,勇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全国示范。

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造产创融合硬核基础

园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三级支撑体系,打造独一无二的创新策源引擎。以苏州实验室为龙头,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重大平台,引进中科院、医科院等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吸引微软、华为、IBM全球AI创新中心落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纳米生物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形成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网络,产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协同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融合活力

园区创新"产创融合"模式,打造"2+4+1"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四大新兴集群,精耕23条重点产业链,建成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5G+工业互联网覆盖31个部门43个系统,1.4万个智能传感器实时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平台载体强力支撑。园区建成了国资主导的国际科技园(SISPARK)、生物产业园(BioBAY)等超1600万平方米载体,孵化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成为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苗圃”,培育出信达生物、华兴源创(科创板第一股)等标杆企业,2024年新增上市企业12家,资本市场估值超千亿。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成为创新企业“苗圃”

人才活水精准灌溉。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园区每年安排2.2%公共预算收入用于人才开发。构建“领军登峰”“企业撷英”“青春园区”三级支持体系,顶尖项目最高可获5000万元扶持。2024年升级政策,创业领军成长奖励提至2000万元。目前集聚中外院士团队78个、国家级专家424人、高层次人才6.7万。

校企协同“双向奔赴”。园区依托中科院、高校等顶尖机构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定向研发,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催生产业”的良性循环。在运作机制上,不同于传统产学研合作拉郎配式的“物理聚合”,园区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的核心突破,在于强调需求导向、多元投入与风险共担,形成“链主企业+公共平台+要素保障”多元架构,以促进联合体成员实现“化学反应”和组团创新。这种效应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尤为显著。有案例显示,苏州纳米所联合苏州能讯、英诺赛科等企业,创建“设备租赁+技术共享”的IDM模式,高端设备通过创新券实现跨企业流转,推动研发成本下降40%,相关器件良品率提升至92%。

聚力成果转化落地,构建"从1到N"的产业转化通道

园区以改革破除壁垒,构建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机制。围绕“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理念,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和新兴赛道,园区探索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培育库”,摸排梳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进行分层管理和动态调整,截至目前,园区累计获批创新联合体26家,其中省级有4家,借助“组团创新”,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255件、同比增长50.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265件。

以40多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聚焦打造公共平台体系,持续优化科创服务,园区建设了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建成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专业化服务;陆续打造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ITBT融合创新中心、MEMS中试平台、国科数据中心(苏州超算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40多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技术支持与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与技术风险。光学智能传感器芯片企业中科融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旭光介绍,“从MEMS芯片设计到量产的道路可能要走很远,然而借助园区的共性技术平台,我感到这个距离近了许多”。

聚焦深挖创新场景,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对接,园区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制造、医药、金融、文旅等重点领域,累计遴选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48个,举办应用场景对接系列活动48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创新场景让科研供给端更快直抵市场需求端,实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

创新沃土离不开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园区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设立天使引导基金早期“育苗”,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科创项目。如富林岚科技斩获亿元级融资,正是资本对园区硬科技赛道信心的印证。

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企业成长“助跑”,打造创新“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专属产品,破解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瓶颈。2024年新增上市企业12家,资本市场估值超千亿。

“我们打造的是一套‘土壤—阳光—雨露’式生态,让科学家敢闯、企业敢投、资本敢跟。”园区科技创新负责人一语道破关键。这种生态让“实验室的星光点亮产业的银河”,通过“破圈融合”打破产学研壁垒,形成“单点突破”引爆“生态繁荣”的创新范式,为全国产创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园区方案"。

从科技强到产业强,苏州工业园区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拧成一股绳,为全国产创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园区方案”。这座“双创新城”不仅是技术突破的策源地、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更是全球创新资源的引力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里,刻下以深度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印记。(张庆源 施琴芬 陈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