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上新河南

日期:2025-04-16 08:24:00

□本报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王世珂

“闭眼,并想象五指张开。”4月15日,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院脑机接口治疗室,16岁的郭晓(化名)微微低头,闭上双眼,在指令发出两秒后,其佩戴着机械臂的左手五指缓缓张开。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9个月前,一次脑出血让这个爱运动的少年的左手丧失活动能力。如今,靠着最新脑机接口技术,他正用“意念”重新唤醒沉睡的肢体。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它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

“太神奇了!就像脑子里有个开关,一想就能动。”郭晓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一个月前他连一个简单的抓握动作都完不成,现在成功率已超过80%。

“这不是科幻片,而是真实的神经重塑。”康复医院院长董安琴说,与传统上肢康复机器人不同,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在于构建了“大脑意念—设备控制—肢体运动—神经反馈”的闭环系统,通过直接解码神经信号驱动设备,并利用肢体运动的感觉反馈强化大脑与肢体的连接,形成主动神经控制与双向交互的闭环,这是传统康复机器人依赖单向机械辅助所不具备的。

为了更好理解,董安琴又进一步解释。她说,传统康复设备只能按机器里设定好的程序辅助肢体运动,无法直接对接患者大脑的想法。而脑机接口技术能根据患者大脑发出的运动想象信号,让机械臂带动肢体精准地完成特定动作,还能把动作结果反馈给大脑,帮助大脑学习如何支配肢体执行这种动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国产设备只需佩戴头套就能工作,完全不用开颅。而最新一代设备采用更灵敏的柔性机械臂,反应速度会更快,下个月就会投入使用。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郭晓汗津津的额头上,映出他眼底跳动的希望。此项技术已成功助力该院百余名患者显著提升运动功能。

“这只是开始。”董安琴说,团队正在探索这项技术在认知障碍、社会心理障碍等领域的全新应用。

采访结束时,郭晓顺利完成了当日系统设定的36次主动运动想象驱动抓握训练。整个治疗室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那些闪烁的屏幕、带着通道的脑电帽,还有患者们专注的神情,共同勾勒出未来医疗的模样:当科技与生命深度对话,瘫痪者重新站立、认知障碍者恢复健康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