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阅读推荐,在书香里感悟生命寄托哀思

日期:2025-04-03 16: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人间四月天,清风拂面,山川青翠,气清景明。明天(4月4日),清明节将如期而至。作为国人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传统节日,清明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底蕴,蕴含着最质朴的乡愁。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日子,我们或许可以慢下来,翻开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记者近日综合各大好书榜单及专家推荐,送上这份清明阅读书单,一起来看看——

01在童趣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四时吉祥·清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节日绘本“四时吉祥”系列是一套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时间之书,曾入选2024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100本优秀童书特展,荣获2023年俄罗斯“图书印象”最佳图画书奖荣誉奖等奖项。《四时吉祥·清明》则是该系列的压轴之作。作者吴敬毕业于清华美院,也是冰心儿童图书奖得主。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环,绘本则是儿童阅读的重要载体。书中,吴敬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饶富童趣的笔法,借鉴朱仙镇年画风格,融入现代审美,全景式展现清明时令知识和习俗的同时,带领孩子们感受清明的静谧与生机,既有扫墓祭祖的庄重仪式,在温暖的色调中传递思念与感恩;也有拥抱自然,踏青、放风筝等春日场景,以及寒食、插柳等清明习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趣中悄然种下。

02以墓葬为基础探讨传统社会礼俗

《读墓》

浙江人民出版社

踏青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千百年来,墓不仅仅是先人安息的所在,更集中折射着传统礼俗。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嘉励的《读墓》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座座南宋墓葬承载的传统礼俗记忆和时代传奇。他认为,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因此,他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揭示了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了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全书既有专业度,也轻松可读。

03让最终的告别延续生命的意义

《我想这样被埋葬》

广东人民出版社

如果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表达、生态回归与情感延续的仪式,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生命的告别?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香农·李·道迪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的正是人死后的问题:遗体会怎样?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香农历时5年深入美国殡葬行业,记录下生命最后一程悄然兴起的“死亡革命”——遗体化作滋养大地的土壤,骨灰凝成璀璨的宝石,葬礼成为亲友共叙的生命剧场。包括树葬在内,人们正以惊人的创造力打破传统殡葬的桎梏,让死亡不再是沉默的禁忌,而成为承载个性、环保理念与爱的终极宣言。该书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变:当人们夺回对死亡的主导权,葬礼便不再是悲伤的终点,而是生命意义的延续。这些选择背后是对自我身份的终极确认,和对生命联结的深情致敬。

04在温馨治愈中教育孩子理解死亡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中译出版社

这部由荷兰童书作家带来的绘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接受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新视角,在温馨治愈的氛围中巧妙对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死亡教育。故事从公园里的一条毛毛虫开始,通过发生在祖孙两人之间的一场生动开放的对话,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哲学课题。对话涉及了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比如“你害怕死亡吗?”“临死之前你还想做什么?”也探讨了更深入的哲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死?”“死后会怎样?”等等。爷孙俩的一问一答之中,激荡出更多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对死亡的恐惧被转化为一场生命的蜕变之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逐渐理解并接受生命的循环与不息。

05在史料的打捞中追思远去的学人

《燕东园左邻右舍》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部非虚构力作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如同一部时代的史诗,交织着一位位前辈学人远去的背影。以特稿的笔法和详尽的史料搜集,作者完成了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既是对现场记忆、湮没历史的抢救,也是对那一代学人的致敬与缅怀。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燕东园的小楼相互交织,成就了一段段永恒的记忆与传奇。

新重庆

清明阅读推荐,在书香里感悟生命寄托哀思-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