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讨生态文学发展,2025“青山碧水新湖南”生态文学研讨活动举行

日期:2025-05-12 09:20:00

“讨论生态文学,不应该将人与自然放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而应该理性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将自然作为重要的价值维度,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自然与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生态文学并不是简单的自然书写,而是以文学为媒介,审视人类文明与生态系统共生共存的深度对话。这种文学形态,本质上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审美表达。”5月10日,在中南大学潇湘校区图书馆举行的2025“青山碧水新湖南”生态文学阅读分享暨生态文学研讨活动上,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聂茂发言中的这段话获得了在场的生态文学作家及生态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共鸣。

△5月10日,生态文学作家、专家学者在中南大学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的发展。

10日上午这场生态文学阅读分享暨生态文学研讨活动中,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知名作家、企业负责人,以及文学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围绕“生态兴 文明兴”背景下的生态文学创作与繁荣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文学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湖南生态文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怎么看待科技治污的作用?如何进一步繁荣生态文学?……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主题分享,阐述了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学的思考。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为此我们以生物技术助力环境保护。”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朱建裕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畅谈了冶金、化工和生态文学创作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技术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围绕科技治污的话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海鹰向大家分享了中南大学积极参与湘江治理的案例和成功经验。他认为,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要通过科技为区域发展提供合适的推动力。

谈及湖南生态文学的发展现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代理主席黄亮斌介绍,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生态文学创作,2022年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学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文学创作队伍,并积极开展文学采风和创作活动,讲好生态环境故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文学的力量。黄亮斌还直言,目前的生态文学创作“真正具有现代生态思想的作品很少”,大多作品写的都是“花花草草”。

“湖南省生态文学要取得创作上的突破,要了解和寻找湖南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轨迹,就需要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如走进中南大学,因为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中南大学前身是中南矿业学院,是一所深度参与湖南近现代工业进程的大学,这也是我们今天走进中南大学的原因,我们希望在这里与老师同学们真诚交流,聆听各位专家教授们赐教,开启我们新的视野,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历史资源,推动和繁荣我省生态文学创作。”

随后,黄亮斌还表示,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持续深入,随着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随着一批作家和专业工作者投身生态写作,兼具本土温度与全球视野的生态文化作品必将应运而生,为世界贡献经典性的生态文学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向中南大学图书馆捐赠生态文学书籍。

活动现场,黄亮斌代表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向中南大学图书馆捐赠了生态文学书籍。读者代表朗读了《湘江向北》等生态文学作品章节。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中南大学工业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致公党中南大学本部支部、中南大学图书馆主办。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戴前伟主持分享会。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