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讲好中国故事:从单向输出到共创共享

日期:2025-04-25 06:03:00

4月7日,美国网红“甲亢哥”来到湖南长沙开启直播,品尝臭豆腐、小龙虾等美食,感受长沙的烟火气和“辣度”。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摄 视觉中国供图

当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在重庆轻轨车厢兴奋跳跃时,一位中国女乘客用流利的英语友善地提醒注意安全;当他在少林寺拜师学艺时,中国网友联想到孙悟空求道的经典场景。这些生动画面通过直播镜头传向全球,不仅打破了西方长期塑造的中国刻板印象,更开创了一种新型跨文化交流范式。外国年轻人正以第一视角记录中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他们用“数字感官通行证”弥合文化鸿沟,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外国年轻人如何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其核心在于3个维度的创新突破。首先,真实体验解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被西方主流媒体构建的“他塑”叙事所主导。外国年轻人通过沉浸式体验,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构中国叙事。比如,“甲亢哥”对中国高铁网络、机器人跳舞等现代化场景的惊叹,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科技的便捷和先进。这种真实体验比传统的宣传更具穿透力,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叙事建构,使中国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其次,情感共鸣创造传播势能。青年一代更信任同龄人的真实表达而非官方说教。意大利视频博主瑞丽在社交平台分享中国生活,在昆明逛早市,在长沙品尝特色美食,她的粉丝因这种“接地气”的表达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这种传播遵循“情感先于认知”的规律,当文化差异通过幽默、好奇、共情的方式呈现时,自然就转化为交流的桥梁。

再者,文化转译实现价值传递。外国年轻人兼具文化他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能够将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汉语桥”比赛中,外国青少年通过学习唐诗宋词、体验书法武术,不仅掌握语言技能,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码与再编码,实现了从形式传播到价值传递的跃升。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交流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既增强文化自信,也促进自省与进步。一方面,民间外交是破解误解、增进互信的关键渠道。比如,华侨华人新生代博主通过短视频展示潮汕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证明文化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构建人类情感共同体。另一方面,文化交流实现双向赋能。外国年轻人的反馈犹如一面镜子,让中国社会更清晰地认识自身。

如何进一步释放外国年轻人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对此,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政策层面,要打造更开放的交流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留学、实习政策,设计“深度中国体验”项目,让外国青年不仅能“看中国”,更能“读懂中国”。平台层面,要构建全球化传播矩阵。支持各大海外视频平台的博主创作优质内容,高校可设立“国际青年创新工场”,通过短视频、播客等新媒体形式,实现裂变式传播。内容层面,要推动叙事范式转型。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表达,聚焦外卖小哥、乡村教师等普通中国人的奋斗故事;从单向输出转向共创共享,让外国青年成为内容的共同生产者。

外国年轻人在中国的意义,已超越传统的文化交流范畴。他们是文化转译者、情感连接者,更是未来国际关系的共建者。从俄罗斯学生的友谊之旅,到美国网红的爆款直播,再到华侨新生代的跨文化表达,这些故事诠释了真正的文化交流本质:这是文明间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的自然共鸣。他们用最真实的生活记录,最真诚的情感表达,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中国。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刘晓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 05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