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长城的英文简介(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长城)

日期:2024-09-09 08:19:27

【遗产名片】

中文名称:长城

英文名称:The Great Wall

入世时间:1987.12

所属类别:文化遗产

所在省区: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省的鸭绿江边,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九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敌人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朝廷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全景素描]

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像一条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蜿蜒起伏于群山峻岭之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开始营建长城。随后其他诸侯国也基于同样的目的,陆续开始营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派名将蒙恬北伐匈奴,随后征发30万民众修筑长城,完成了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的工作。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从此“万里长城”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根据历史记载,从秦朝到明朝这1000多年间,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除秦朝外,汉、明两代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筑。如今,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万里长城”,一般都是明代所修建。

明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约6300千米,而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长度超过了五万千米。科学家测算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那么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外族入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明长城,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还是设

防的严密程度而言,明长城都是以前的长城无法比拟的。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万里长城一直以历史悠久、工程浩繁、气势磅礴而著称于世。它早就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奇迹。


[奇境珍藏]

供游览的长城著名景点包括:八达岭、居庸关、司马台、慕田峪、山海关、古北口、黄崖关、嘉峪关、渤海滨老龙头等。

重点推荐: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渤海滨老龙头

八达岭

在众多的长城景观中,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堪称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地段,也是游人游览长城的最佳地方。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距市中心70多千米。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该处在元代曾被称为“北口”,北口之南的昌平县境内有一“南口”。南、北口之间是一条20千米长的峡谷。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就修筑于这条峡谷之中,该峡谷因此得名“关沟”。作为居庸关前哨的八达岭长城,正是高踞于关沟北端的最高处。该处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随山脊而建,气势雄浑,宛如一条巨龙腾舞于群山峻岭之间。明清两朝,这里一直是京城的北大门和军事重地。古人曾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

八达岭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墙身异常坚固,平均高度近8米,用长方形大条石砌筑。墙顶用方砖铺砌,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墙顶外侧筑有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口。内侧筑有宇墙,主要作为护栏使用。城墙每隔数百米筑有堡垒形状的方形城台。交通要道或险要处筑有碉堡、烽火台。一遇敌情,烽火台的守兵即可点燃烽火,向远方传递情报。

登临长城之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耸立,连绵不断。此时大可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尽在眼前,游人或能顿悟“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语的真意。

居庸关

居庸关在八达岭以南,距北京市区约50多千米,是长城著名的雄关之一。

秦始皇始筑长城,从南部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在妫川设置居庸县,而后此关便得名居庸关。

居庸关东接燕山支脉军都山,乃太行山八大关隘之一,早在汉代就是通往蒙古高原的交通咽喉。公元5世纪,北魏在此建城筑关。明代再次修筑关城,设水、陆两道关门。关城、关门以及元代城中塔基均用汉白玉筑成,远望如云,故后人称之为“云台”。台顶长25.8米,宽12.9米,其上竖立大殿柱,四周有汉白玉火焰柱栏。台下门洞口有鲸鱼、金翅鸟、蟠龙、大象等浮雕;门洞内布满千佛、天王等浮雕,以及珍贵的梵、蒙、汉等各体经文。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西走廊西端。山海关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为山海之会,因此得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长城并置关,以防蒙古势力的侵扰,又将西面的汉古渝关移此。因此山海关后来亦称渝关、临渝关,此关为万里长城东部最大的关隘,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矗立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上,城高14米,厚7米,长4千米余。依山傍海,其形势之险、 规模之大,为长城沿线各关口之首,只有西端的嘉峪关可与之相比。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是明代长城的最西端,因坐落于嘉峪山麓而得名。嘉峪关长城始建于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全长733米,高11.7米,关城面积33500平方米。相传当年建关时,工匠们对建筑材料计算得非常精确,建造完毕后只多出一块砖。这块砖就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檐台上,寄托着后人对前辈工匠的崇敬之情。

渤海滨老龙头

山海关南4千米处的渤海滨老龙头,是现存明长城实际上的最东起点。这里占居高地,视野开阔,是观海的理想场所。当年这里从海起砌石为垒,建有高三丈、长七丈的入海石头城,与岸上长城相连,为明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时所建。远远看去,它恰似万里长城巨龙伸颈入海的龙头。巨龙在海中戏水拨浪,甚为壮观,老龙头之名即由此得来。如今,入海长城已全部坍塌,但老龙头山岗下尚留有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花岗岩条石堆积,可供游人观瞻。山岗上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大字,其字苍劲有力,据说是戚继光的手迹。老龙头宁海城上原建有一座澄海楼,清代几个皇帝每次回奉天祭祖都要前来登楼观海景。可惜它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