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各路诸侯之间战乱不断,其中不乏涉及数十万人的大型战役,其中尤其以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对于历史走向影响最大,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也迎来了横扫中原的契机。
关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败因,被讨论最多的自然是此战的最高统帅赵括,他纸上谈兵的故事更是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典故之一,但赵括真的没有军事能力吗,他究竟为何能取代廉颇的位置?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了秦国派出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谎称秦国人最害怕的不是老将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才让赵孝成王做出了换将的决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如先分析一下长平之战前两国面临的情况,当时秦国拥有广阔的土地。
▲《史记》书影
其中包括了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经济总量超过了全国的一半,这让秦国有着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在攻击赵国时虽然前线距离咸阳较远,但当时秦国已经在河东地区经营三十余年,当地已经有为前线提供粮食补给的能力了,这基本消弭了秦国远道作战的劣势。
▲影视剧中的秦军士兵
在长平之战前,由于赵国接受了上党太守冯亭的归降,这令秦赵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再加上秦始皇此时已经有了吞并全国的想法,因此这次冲突并不能依靠外交手段予以解决。
而在赵国准备战争期间,赵孝成王曾经有过媾和的想法,这令其他诸侯对于赵国的战争决心产生了怀疑,因此在最终决战前赵国并不能得到盟友的支持。
▲长平之战示意图
面对秦国人打算一举摧毁赵国有生力量的野心,赵孝成王的选择无非只有三个,其一是放弃上党等地,将主力部队后撤至太行山以东的壶口关、滏口陉、井陉,并在那里依托天险进行防御。
这种选择看似很好,但由于当时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军队中充斥着大量缺乏训练的新兵,这让赵军难以迅速完成撤离,而这就会给秦军追击的机会,到时候恐怕赵军还没离开长平就已经被秦军屠戮殆尽了。
▲赵孝成王剧照
剩下的两种方案就是将战场置于长平一带,然后再选择坚守避战或者主动出击,以劣势兵力搏杀秦军,求得一线生机。
由于当时赵国经济情况堪忧,国内粮食储备出现短缺,这让他们没有与秦军打消耗战的基础,这让主动出击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廉颇塑像
其实廉颇在刚刚担任前线总指挥的时候也是采取攻击姿态的,但是他的前几次出击都被秦军击败。
赵国还损失了多名优秀的将领,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廉颇才选择避战不出,而赵孝成王对此意见很大,由此可见廉颇是迟早要被换掉的。
既然廉颇无法完成赵王的目标,那么赵国就需要换一名前线统帅,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
当时秦国派出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谎称秦国人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而这也促使赵王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赵括。
▲赵括剧照
因此后来不少史学家将赵括代替廉颇的原因归结为秦人的反间计,比如三国时期蜀国谋士谯周就曾经说过“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朝堂之上可谓人才济济,蔺相如、平原君赵胜以及、虞卿、乐乘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谯周形象图
但除了蔺相如之外,其他人对于任命赵括的决定都是默许的态度,这些人都被秦国的谣言所蒙骗显然是不合理的。
之所以他们对于任命赵括没有异议,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赵括真的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古代战争
虽然在长平之战前赵括并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但是其从小便跟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其对于军队中的大事小情也非常熟悉,具备了成为将领的基本能力。
而且其在和赵奢进行军事推演的时候,一般也都不落下风,这让赵括的谋略能力得到了赵国统治阶级的认可。
▲赵奢剧照
按照人们的普遍看法,赵括只能“纸上谈兵”,在实际战斗中没有任何指挥能力,但从长平之战的结果上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在此战中赵括虽然犯下了冒进的错误,导致赵国军队被秦军切割,但是在陷入困境之后,赵括依然可以统帅军队与秦军展开激烈厮杀,甚至在军队缺少粮食只能吃同伴尸体之后,依然保持军心不散,这充分显示出了赵括的领导能力。
▲邯郸
而且长平之战也是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决战,当时秦国大约投入了五十万兵力,最终伤亡过半。
这直接导致秦国灭赵时间的延后以及邯郸之战的失利,而赵括在战死前损失的兵力大约与秦军相仿,联系到其对手是战国名将白起,这都不得不令人对赵括的军事能力刮目相看。
▲白起剧照
除了军事能力之外,另一个可以让赵括坐上前线统帅位子的是他的出身,在战国末期赵国内部一直存在着官僚派系与宗室大臣之间的争斗,在李兑担任相国的时候,更是有大量宗室成员遭到迫害,部分人不得不离开赵国谋生。
赵奢在成为赵军将领之前,就有过在燕国供职的经历,虽然史料中对赵奢的身份没有太多记载,但其也有可能是赵国的王室远亲,后来他也是在平原君赵胜的提拔下才逐渐成长为赵国名将的。
▲平原君剧照
因此赵括自然也是平原君一派所信任的人选,在赵惠文王在位时期,平原君就已经成为赵国核心人物,后来更是成为相国,这让官僚派和宗室成员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
因此在长平之战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前,赵国统治阶层自然会选择更让他们放心的赵括,而提出反对意见的恰恰也是官僚派系的代表蔺相如。
虽然从长平之战的战果来看,赵括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史料中还记载了他的另外两个问题。
其一是赵括似乎不把军中将士放在眼里,初掌大权后就要面东接受军事的朝见,其他人甚至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赵孝成王剧照
其二是赵括似乎不是个清心寡欲之人,当时赵孝成王赏赐给了赵括不少财物,赵括并没有将这些东西分给下属,而是全部带回了家,还经常去询问田舍的价格,这些行为和他的父亲赵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笔者认为这些事情并不能反映出赵括的问题,相反可能还是赵括政治智慧和统帅才能的明证。
▲古代军队
在长平之战前,赵括没有过领兵打仗的经历,虽然其父在赵国威名甚著,但赵括能否掌控军队依然是个大问题。
由于战事过于紧迫,赵括已经没有时间像自己父亲那样靠体恤士兵获得威望,他就只能靠自己的权力来整理军纪,借此保证在战争开始后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因此其才不得不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
后来的战争走向也证明了赵括确实能够有效指挥赵军,当时赵军能够一直坚持作战到赵括身亡也说明了士兵们对他的认可,赵括的高高在上并没有真的影响军心。
▲王翦剧照
对于求田问舍一事则更加容易理解,长平之战前赵国几乎将全国精锐尽数交到赵括手中,虽然赵王对其信任有加,但难免也会有所担心,而赵括选择表现出对于财物的热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赵王的担忧。
这和攻秦之前王翦的行为几乎一模一样,我们不能因为赵括打了败仗就否定他的人格,这未免显得有些双标。
▲古代战场
从后续的事态发展上看,赵军也没有因为这位统帅将财物据为己有便心生怨恨,因此从贪财一事上攻击赵括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更何况他也没有真正享受过这些财富。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在长平之战时,赵括无疑是赵国能过选出的最佳统帅之一了,其在人品以及军事能力上都没有明显缺点。
▲赵括战死
又是赵王信得过的宗室一派成员,并且其还能够贯彻赵国的主动进攻策略,这都让他最终成为了替代廉颇的人选。
在战争过程中赵括的表现也没有那么不堪,其冒进导致赵军首尾难顾确实是大错,但从之后的突围表现来看,赵括也算得上一代名将了,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派。
但由于长平之战对于赵国太过关键,他最终只能变成那个历史上的“背锅侠”,和其纸上谈兵的故事一起任人调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