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里出现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陶寺遗址博物馆带你一键解锁华夏源头

日期:2025-07-25 09:52:00

甲骨文的“中”字。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中国经济网临汾7月25日讯 (记者 杨淼) 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至今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重要支点。陶寺遗址博物馆是遗址公园的“总导览”,馆内展出了陶寺出土的文物230件(套),形象地展现了4300年前的陶寺先民筑城建宫、以礼治国的都城图景。

玉兽面。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玉兽面器身的头部展示出介字形头冠,下方有展现透雕技术的三个小孔,形象与上古时期战神蚩尤的形象非常相似,或为一件祭祀通神的礼器。

铜齿轮形器。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根据学者研究,这类铜齿轮形器大约具有历数或演示阴历小月日期的历法功能。

龙盘。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陶寺龙盘出土于王级大墓,说明在陶寺社会已经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

绳纹灰陶甗。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一种“上蒸下煮”的史前蒸锅,蒸粟、黍、稻,也可温酒祭祖,这种器具显示4300年前我国已出现“分区蒸煮”技术,是早期国家宴饮礼仪的实物见证。

陶寺遗址白灰墙皮。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墙皮面上常见有几何形状的图案装饰,显示宫室建筑的考究和华丽,说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有了建筑审美。

铜蟾蜍。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铜蟾蜍整体作扁平蛙形,四肢呈弯曲状,蛙身中间有两个圆孔。红铜质地,锻打而成,铸造不精,但姿态质朴生动。

文尧陶扁壶。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扁壶为泥制,腹一面略平,是古人盛水的用具。该壶上面的文字是文,另一个侧面是尧,扁壶上文字的出现比甲骨文还要早。

动画还原4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