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灼言|齐鲁脊梁 破浪前行

日期:2025-05-01 23:16:00

来源:【闪电新闻】

黄河奔涌的号角声中,泰山巍峨的剪影下,一群奋斗者,正以汗水为墨、以实干为笔,在新时代的齐鲁大地上,书写着震撼人心的篇章。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公布,山东获奖者成绩依旧斐然。

有实验室里打破国际垄断的“科技尖兵”,有田野间重塑乡村图景的“新农人”,也有在平凡岗位雕琢极致的“匠人”。

当“闯”的锐气遇见“实”的根基,当“创”的智慧融入“干”的韧劲,这片齐鲁大地之上,便汇聚成一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科技创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山东模范们,用“硬核突破”给出了破题答案。

面对“千年古方能否契合现代标准”的质疑和国际巨头对胶类产品市场的长期垄断,东阿阿胶党委书记程杰,率领团队深耕中药现代化研发,建成国内首个胶类中药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当企业市值突破470亿元、品牌价值跃升30%时,这条“科技赋能老字号”的突围之路,正是山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面对国外对防辐射面料的技术封锁,烟台纺织工匠王恩清带领团队,在0.1毫米的误差区间反复试验。他将电磁屏蔽效能提升至国际标准的1.5倍。这项突破不仅让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更撬动整个行业向高端纺织转型。

从“世界工厂”到“智造高地”,山东劳动者用实践证明: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车间里滚烫的实践哲学。突破背后,是山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的土壤。

2025年,山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8.5%,硬支撑让“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了落地生根的底气。

当无人机掠过金黄的麦浪,当智慧大棚里数据屏闪烁蓝光。山东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正在颠覆人们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想象。

冠县柳林镇大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本凯,发起“土地革命”。他将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彩虹谷”,引入现代农旅项目,让每亩土地年收益从800元跃升至2万元。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创建的“乡村振兴孵化器”,15个创业项目如珍珠般串联,形成从特色种植到电商直播的完整链条。

在莘县,李妹书带领的蔬菜联盟则将“小农户”变成“集团军”。通过跨村联建的“产业矩阵”,她把分散的菜园子整合为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入深加工和冷链物流,让白菜萝卜变身预制菜登上都市餐桌。2024年,李妹书带领的合作社销售蔬菜3500余吨,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实现收入166.5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5万元。这个曾经“种菜为饱腹”的农业县,已然蹚出三产融合的新路。

这种“让土地生金”的智慧,映射出山东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深层逻辑:用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用市场化手段激活农村。既不丢农耕文明的根脉,又敢闯现代农业的新路。这是“齐鲁样板”的底气所在。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山东模范们也正用“一生择一事”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莱州教师杨红梅扎根村小30年,面对“农村娃搞不了科技”的偏见,她自编教材、自制教具,带着学生在废旧零件堆里“淘宝”。航模飞过麦田摘得国家级奖项时,这些孩子眼里的光,正是教育扶贫最动人的注解。

在焊花飞溅的车间里,程平用二十多年光阴,将一根普通焊条淬炼成“国之重器”的筋骨。他带领团队先后取得10项国家专利,手工氩弧焊自动送丝器填补了国际焊接界的空白。

数据显示,目前,山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400万人,全国技术能手771人,均居全国前列。

这不是偶然的数字奇迹,而是一方水土涵养的精神必然。

从鲁班“切磋琢磨”的匠心传承,到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情怀,再到新时代劳动者“把冷板凳坐热”的执着,这种精神谱系的延续,让“山东工匠”成为金字招牌。

山东模范们的奋斗实践,蕴含着深刻的“山东辩证法”。既要有“泰山挑山工”的踏实劲,又要有“弄潮儿”的开拓力;既要守住初心如磐的“根”,又要长出创新求变的“翼”。

致敬新时代奋斗者,不仅是礼赞先锋,更是召唤行动。当每个个体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坐标,当“劳动光荣”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山东这片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等先贤的土地,必将续写更多“后来者居上”的传奇。

文/陈一钊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